-
1 文字
-
2 PPT课件
一、水肿的概念
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现象。如果这些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称为组织水肿,简称为水肿。如果积聚在体腔,称为积水或积液。在密度相对较低、较疏松的组织发生水肿时往往液体量会比较多,临床表现比较明显。如皮下组织、肺组织等。而在一些比较致密的组织中,水肿的程度一般会比较轻也比较不明显,如肌肉组织等。人体的体腔是指人体结构中肉眼能见的腔隙,如头部的颅腔、脑室;躯干的胸腔、腹腔、胸膜腔、心包腔、椎管;四肢的关节腔等,水肿时,这些体腔也可以发生积液。
二、体液的组成
人体体重的55%-65%由液体形成,这些液体的总量称为体液。人体的体液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分布在细胞内,约占体重的40%,这部分液体构成了细胞的组成成份,称为细胞内液。另一部分体液存在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几部分,其他还有存在于关节腔和腱鞘中的滑液、眼球中的房水、内耳中的淋巴液及脊液等,这部分液体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三、细胞外液的循环
正常情况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通过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着相对的稳定与平衡。血浆在流经组织间的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及其中溶解的小分子物质可按浓度差的方向渗透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间隙,这些进入组织的液体即称为组织液。同样的原理,组织液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也可以按其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浓度差渗入毛细血管;另外,如果组织中有大分子物质,如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凋亡细胞分离出的大分子物质等,以及过多的水,还可以通过渗入组织中广泛分布的毛细淋巴管,转变成淋巴后,通过淋巴管路最后汇入静脉血管中,再转变成血浆的液体。所以组织液的来源只有一条,那就是血浆渗出生成;去路有两条,其一是渗入毛细血管,再变成血浆的一部分;另一条是渗入毛细淋巴管,变成淋巴,最后流回静脉中还是变成血浆的一部分。任何原因引起组织液的来源增多,去路减少,都可以导致水肿的发生。
四、水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水肿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一)瘀血性水肿:因血栓形成、栓塞、静脉受压等多种原因引起的静脉瘀血,其发展的结果是导致上游的毛细血管也会发生瘀血,进而引起毛细血管内压力升高,血管的通透性增设,使更多的血浆液体成份向血管外渗出导致局部的水肿。
(二)心性水肿:由于心脏的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器官功能不全的意思是指功能严重降低)时,如果右心功能不全,体循环的上、下腔静脉的血液将难以回流右心,造成这些静脉主干及其汇支瘀血,会导致全身性的水肿和积水。如果左心功能不全,瘀血将发生在肺循环血管,造成肺水肿。同时心功能不全时,主动脉及其分支血流减少,使肾血管灌注不足,排尿减少,导致大量水和盐无法从体内排出,积留在组织中,造成晶体渗透压升高,进而将血浆中的液体,特别是水吸入组织间而引起水肿。
(三)炎性水肿:发生炎症时,局部首先会有瘀血病理,同时因坏死组织崩解后释放物质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进而使血浆液体渗出增加,从而导致水肿。
(四)营养性水肿:因饥荒、节食、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肿瘤、长期低热等)等原因造成人体摄入蛋白质严重不足或消耗过多,血浆中的蛋白含量也会不足,进而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降低,使血浆中的液体往相对渗透压高的组织液方向渗透,生成的组织液的量就会增加,从而也会引起水肿。
(五)肝性水肿:大部分的血浆蛋白是由肝细胞合成而来。如果因肝脏造成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合成的血浆蛋白含量就会降低,这是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的另一个常见原因。而随着血浆渗透压的降低,水肿将不可避免。
(六)淋巴性水肿:当某些原因引起组织液回流的淋巴管路不通畅时,也会造成局部的水肿。如有一种由吸血昆虫携带的寄生虫叫丝虫,其进入人体后主要破坏人体的淋巴管路,造成淋巴管和淋巴结的炎症、瘢痕,从而堵塞淋巴管;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恶性肿瘤的切除术,为防止癌细胞从淋巴管路转移,在切除瘤体时多数会进行淋巴清扫术,将肿瘤附近的淋巴结和淋巴管也一并切除,这是造成手术后部分病人反复发生肢体局部水肿的根本原因。
以上是常见的引起水肿的基本原因和发病机理,除此之外,不恰当的使用利尿剂、输液、过多的摄入水和无机盐等都有导致水肿的可以。可见,水肿是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继发症。其发病机理归纳起来无外乎以下四种:(1)毛细血管压力升高;(2)组织液的渗透压增高;(3)血浆的渗透压降低;(4)淋巴回流受阻。这四种机理可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存在。
五、水肿的结局和影响
在去除病因及纠正内环境中水、盐和胶体物质的代谢紊乱后,水肿一般可以自行消退。其对机体造成的影响取决于水肿发生的部位、程度、速度及持续时间。如果发生的部位是重要的器官如肺水肿、脑水肿等时,可导致较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如果水肿液生成的速度较快、产生的量较多时,会对组织器官产生压迫,进而引起相应的组织器官的功能降低。如果长期水肿,可导致组织细胞的适应、变性或坏死,最终因瘢痕修复而使组织产生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