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晶体结构
钢材和一切金属材料一样,也为晶体结构,它是铁-碳合金晶体,钢的晶格有两种构架,即体心立方晶格和面心立方晶格。其晶体结构中,各个原子以金属键相互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方式就决定了钢材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塑性。
钢材的晶格并不都是完好无缺的规则排列,而是存在许多缺陷,它们将显著地影响钢材的性能,这是钢材的实际强度远比理论强度小的根本原因。其主要的缺陷有三种: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2.3.2 晶体组织
钢是以铁(Fe)为主的Fe-C合金。Fe-C合金于一定条件下能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的聚合体,称为钢的组织,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它们的微观形貌图象(见图2-16和图2-17),故也称显微组织。主要有铁素体、渗碳体、珠光体和奥氏体。
钢材在常温下主要有三种显微组织:
①铁素体:钢材中的铁素体系碳在α-Fe中的固溶体,由于α-Fe体心立方晶格的原子间空隙小,溶碳能力较差,故铁素体含碳量很少(小于0.02%),由此决定其塑性、韧性好;但强度、硬度低。
②渗碳体:渗碳体为铁和碳的化合物Fe3C,其含碳量高达6.67%,晶体结构复杂,塑性差,性硬脆,抗拉强度低。
③珠光体:珠光体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含碳量较低(0.8%),层状结构,塑性较好,强度和硬度较高。
此外,钢材在温度高于723 ℃时,还存在奥氏体。奥氏体为碳在γ-Fe中的固溶体,溶碳能力较强,高温时含碳量可达2.06%,低温下降至0.8%。其强度、硬度不高,但塑性好。碳钢处于红热状态时即存在这种组织,这时钢易于轧制成型。
2.3.3 成分对性能的影响
除铁、碳外,钢材在冶炼过程中会从原料、燃料中引入一些的其他元素。钢材的成分对性能有重要影响。这些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能改善优化钢材的性能称为合金元素,主要有Si、Mn、Ti、V、Nb等;另一类能劣化钢材的性能,属钢材的杂质,主要有氧、硫、氮、磷等。
表2-1 化学元素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化学元素 | 强度 | 硬度 | 塑性 | 韧性 | 可焊性 | 其他 |
碳(C)<1% ↑ | ↑ | ↑ | ↓ | ↓ | ↓ | 冷脆性↑ |
硅(Si)>1%↑ | ↓ | ↓↓ | ↓ | 冷脆性↑ | ||
锰(Mn) ↑ | ↑ | ↑ | ↑ | 脱氧、硫剂 | ||
钛(Ti) ↑ | ↑↑ | ↓ | ↑ | 强脱氧剂 | ||
钒(V) ↑ | ↑ | 时效↓ | ||||
磷(P) ↑ | ↑ | ↓ | ↓ | ↓ | 偏析、冷脆↑↑ | |
氮(N) ↑ | ↑ | ↓ | ↓↓ | ↓ | 冷脆性↑ | |
硫(S) ↑ | ↓ | ↓ | ||||
氧(O) ↑ | ↓ | ↓ |
其中硅、锰、钛、钒、铌等为合金元素。磷、氮、硫、氧等为杂质。
硅、锰大部分溶于铁素体中,当硅含量小于1%时,可提高钢材的强度,对塑性、韧性影响不大;锰一般含量在1%~2%之间,除强化外,能消弱硫和氧引起的热脆性,且改善钢材的热加工性。硅、锰是我国低合金钢的主要合金元素。 钛是强脱氧剂,钒、铌是碳化物和氮化物的形成元素,三者皆能细化晶粒,增加强度,在建筑常用的低合金钢中,三者为常用合金元素。
磷主要溶于铁素体中起强化作用,同时可提高钢材的耐磨、耐蚀性,但塑性、韧性显著降低,当温度很低时,对后二者影响更大,磷的偏析倾向强烈。氮溶于铁素体中或呈氮化物形式存在,对钢材性质影响与C、P相似。二者在低合金钢中可配合其它元素作为合金元素。硫、氧主要存在于非金属夹杂物中,降低各种力学性能,硫化物造成的低溶点使钢材在焊接时易于产生热裂纹,显著降低可焊性,且有强烈的偏析作用;氧有促进时效倾向的作用,氧化物所造成的低溶点亦使钢的可焊性变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