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一、躯体感觉障碍
躯体感觉指作用于躯体感受器的各种刺激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抑制性症状
感觉径路破坏时功能受到抑制,出现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和深感觉)减退或缺失。
1.完全性感觉缺失:-一个部位各种感觉缺失称完全性感觉缺失。
2.分离性感觉障碍: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某部位出现某种感觉障碍而该部位其他感觉保存者称分离性感觉障碍。
3.皮质感觉缺失:患者深浅感觉正常,但无视觉参加的情况下,对刺激部位、物体形状、重量等不能辨别者,称皮质感觉缺失。
(二)刺激性或激惹性症状
1.感觉过敏:指一般情况下对正常人不会引起不适或只引起轻微感觉的刺激,患者却感觉非常强烈,甚至难以忍受。
2.感觉过度:在感觉障碍的基础上,对外部刺激与之增高且反应时间延长,对轻微刺激辨别能力减弱,当受到强烈刺激后,经过一段潜伏期后, 出现- -种定位不明确的疼痛不适感。3.感觉倒错:感觉倒错指对刺激产生的错误感觉,如冷的刺激产生热的感觉,触觉刺激或其他刺激误认为痛觉等。常见于顶叶病变或癔症。
4.感觉异常:感觉异常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患者威到某些部位有蚁行感、麻木、瘙痒、重压、针刺、冷热、肿胀,而客观检查无感觉障碍。常见于周围神经或自主神经病变。
二、视力障碍
单眼或双眼全部视野的视力下降或丧失。
1.单眼视力障碍
(1): 可见于:①眼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②-过性单眼视力障碍,又可称为- 过性黑蒙。临床表现为患者单眼突然发生短暂性视力减退或缺失,病情进展快,几秒钟内达高峰,持续1~5分钟后,进入缓解期,在10 20分钟内恢复正常。主要见于颈内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进行性单眼视力障碍:可在几小时或数分钟内持续进展并达到高峰,如治疗不及时,一般为不可逆的视力障碍。常见于:
①视神经炎:亚急性起病,单侧视力减退,可有复发缓解过程。
②巨细胞(颞)动脉炎: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视神经前部的供血动脉闭塞,可导致单眼失明;③视神经压迫性病变:见于肿瘤等压迫性病变,可先有视野缺损,并逐渐出现视力障碍甚至失明。Foster-Kennedy 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的 视神经压迫性病变,为额叶底部肿瘤引起的同侧视神经萎缩及对侧视乳头水肿,可伴有同侧嗅觉缺失。
2.双眼视力障碍
(1) -过性双眼视力障碍:本症多见于双侧枕叶视皮质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起病急,数分钟到数小时可缓解,可伴有视野缺损。由双侧枕叶皮质视中枢病变引起的视力障碍又称为皮质盲,表现为双眼视力下降或完全丧失、眼底正常、双眼瞳孔对光反射正常。
(2)进行性视力障碍:起病较慢,病情进行性加重,直致视力完全丧失。多见于原发性视神经萎缩、颅高压引起的慢性视乳头水肿、中毒或营养缺乏性视神经病(乙醇、甲醇及重金.属中毒,维生素B12缺乏等)。
三、视野缺损
视野:为眼球平直向前注视某一点时所见到的全部空间。视野缺损:指视野某一区 域出现视力障碍而其他区域视力正常。
1.双眼颞侧偏盲多 见于视交叉中部病变,此时,由双眼鼻侧视网膜发出的纤维受损,患者表现为双眼颇侧半视野视力障碍而鼻侧半视力正常。常见于垂体瘤及颅咽管瘤。
2.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视束、 外侧膝状体、视辐射及视皮质病变均可导致病灶对侧同向性偏盲。此时,由双眼病灶同侧视网膜发出的纤维受损,患者表现为病灶对侧半视野双眼视力障碍而同侧半视力正常。枕叶视皮质受损时,患者视野中心部常保留,称为黄斑回避,其可能原因是黄斑区部分视觉纤维存在双侧投射,以及接受黄斑区纤维投射的视皮质具有大脑前-后循环的双重血液供应。
3.双眼对侧同向上象限盲及双眼对侧同向下象限盲双眼对侧同向上象限盲主要由颞叶后部病变引起,表现为病灶对侧半视野上半部分视力障碍。双眼对侧同向下象限盲主要由顶叶病变引起,表现为病灶对侧半视野下半部分视力障碍。常见于颞、顶叶的肿瘤及血管病等。
四、共济失调
共济运动指在前庭、脊髓、小脑和锥体外系共同参与下完成运动的协调与平衡;
共济失调指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
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 .
1、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深感觉传导通路受损所致,表现为站立不稳,迈步的远近无法控制,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样感,睁眼时有视觉辅助,症状轻,闭眼或黑暗中症状加重。
2、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走路时步基加宽,左摇右摆,不能沿直线行走,蹒跚而行,又称醉汉步态。因协调功能障碍不能顺利完成复杂精细动作,如穿衣、系扣、书写等,常伴有眼球展颤,肌张力减低和构音障碍。
3、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由于前庭病变引起的平衡障碍,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改变头位可使症状加重,行走时向患侧倾倒,伴明显的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4、额叶性共济失调:额叶或额桥小脑束受损,引起对侧肢体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体位性平衡障碍,常伴有中枢性轻偏瘫,精神症状、强握及摸索等额叶损害的表现- -般所说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
五、瞳孔对光反射及临床意义
(1)瞳孔(pupiI): 应注意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位置及是否对称。正常人瞳孔直径为3~4mm,呈圆形,边缘整齐,位置居中。瞳孔直径小于2mm者称为瞳孔缩小,大于5mm者称为瞳孔扩大。
1)单侧瞳孔缩小可见于动眼神经刺激性病变或颈交感神经通路破坏性病变。
2)双侧瞳孔缩小可见于婴儿、 老年、睡眠、吗啡或镇静药中毒、脑桥病变、先天性瞳孔扩大肌缺失等。
3)单侧瞳孔扩大可由动眼神经麻痹或颈交感神经通路刺激性病变引[起。
4)双侧瞳孔扩大可见于近视眼、 疼痛、恐惧、中脑病变、脑缺氧的深度昏迷、阿托品中毒及先天性异常等。
5)正常人瞳孔可出现虹膜震颤使瞳孔大小明显波动,双侧瞳孔轻度不对称可见于15%~20%的正常人。.
(2)瞳孔对光反射:是光线刺激引起瞳孔收缩的反射,感光瞳孔缩小称为直接对光反射,对侧未感光瞳孔也收缩称为间接对光反射。检查时嘱患者注视远处,用电筒光从侧方分别照射瞳孔,观察是否呈活跃和对称收缩。如受检侧视神经损害,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均迟钝或消失;如受检侧动眼神经损害,直接对光反射消失而间接对光反射仍存在。
(3)调节反射:两眼注视远处物体时再突然注视近物,出现两眼会聚、瞳孔缩小。(4)除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之外,瞳孔反射亦包括:眼睑反射、眼瞳反射、睫脊反射、三叉神经瞳孔反射、耳蜗瞳孔反射、前庭瞳孔反射、迷走瞳孔反射和精神反射等,但并不作为常规检查。
(5)特殊瞳孔:
①阿罗(Argyll&xmndash;R。benson)瞳孔: 表现为对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典型病例还包括双侧瞳孔不对称、瞳孔缩小、睫脊反射消失及阿托品散瞳迟钝等,常见于神经梅毒、糖尿病、脑炎、脑外伤和多发性硬化等,目前认为是由对光反射通路在中脑顶盖前区受损所致,双侧睫状神经节病变亦是可能的病因。
②强直性瞳孔(Adie综合征):表现为瞳孔散大,常为--侧,对光反射消失,但在暗室中用强光持续地刺激时可有缓慢收缩,停止刺激后缓慢扩大,调节反射亦缓慢出现,缓慢恢复,称强直性瞳孔。瞳孔大小常自发地波动,常伴全身腱反射消失,多见于成年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