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基础

冯林 徐斌

目录

  • 1 第一章 创新的本质
    • 1.1 课程导论
    • 1.2 人类创造发明简史
    • 1.3 创造发明改变了世界
    • 1.4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创新创业教育
    • 1.5 什么是创新
    • 1.6 创新的动因
    • 1.7 创新的特点及性质
    • 1.8 创造力的构成
    • 1.9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 2 第二章 创新思维与创新途径
    • 2.1 什么是创新思维
    • 2.2 创新思维的特征
    • 2.3 创新思维的来源—开发大脑
    • 2.4 创新的类型
    • 2.5 创新的过程
    • 2.6 创新的原则
    • 2.7 什么是思考
    • 2.8 思考的历程
  • 3 第三章 创新思维的类型
    • 3.1 发散思维
    • 3.2 收敛思维
    • 3.3 正向思维
    • 3.4 逆向思维
    • 3.5 纵向思维
    • 3.6 横向思维
    • 3.7 形象思维及特点
    • 3.8 想象思维
    • 3.9 联想的涵义与特性
    • 3.10 联想思维的分类
    • 3.11 直觉思维
    • 3.12 灵感思维
    • 3.13 什么是思维定式
    • 3.14 思维定式的类型
    • 3.15 如何突破思维定势
  • 4 第四章 创新方法的类型
    • 4.1 创新有方法
    • 4.2 头脑风暴法
    • 4.3 列举法
    • 4.4 设问法
    • 4.5 类比法
    • 4.6 组合分解法
  • 5 第五章 思维导图
    • 5.1 创新思维与脑科学(上)
    • 5.2 创新思维与脑科学(下)
    • 5.3 创新工具概述
    • 5.4 测下你的创新思维
    • 5.5 思维导图六步法
    • 5.6 思维导图缘起
    • 5.7 有关“创新”的头脑风暴
    • 5.8 思维导图的六大作用
    • 5.9 思维导图应用评估要点
    • 5.10 思维导图的领域应用
  • 6 第六章 六步引领法
    • 6.1 如何组织好创新项目会议
    • 6.2 明确的主题
    • 6.3 清晰的背景
    • 6.4 闪光的价值
    • 6.5 隐藏的风险
    • 6.6 无限的创意
    • 6.7 完美的执行
    • 6.8 优化的思维
    • 6.9 扩展的六大应用
  • 7 第七章 设计思维
    • 7.1 设计思维导论
    • 7.2 设计思维三要素
    • 7.3 设计思维的价值与问题解决
    • 7.4 设计思维方法(上)
    • 7.5 设计思维方法(下)
    • 7.6 设计思维的学科基础
    • 7.7 设计思维工具与评估要素
    • 7.8 设计思维应用案例(一)
    • 7.9 设计思维应用案例(二)
    • 7.10 设计思维的发展趋势
  • 8 第八章 领域创新
    • 8.1 科学发现
    • 8.2 技术发明
    • 8.3 知识产权及专利
    • 8.4 专利等级划分
    • 8.5 TRIZ理论(上)
    • 8.6 TRIZ理论(下)
    • 8.7 互联网思维
    • 8.8 互联网+(上)
    • 8.9 互联网+(下)
  • 9 阅读
    • 9.1 阅读
明确的主题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SMART原则

SMART原则即目标管理原则,指的是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所应该遵循的五项原则。由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提出,首先出现于他的著作《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中,该书于1954年出版。设立目标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人们经常会犯一些基本的错误,即过于理想化、不符合客观情况、不容易执行落实,因此计划容易变成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S (Specific)——明确性

所谓明确就是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明确的目标几乎是所有成功团队的一致特点。很多团队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因为目标定的模棱两可,或没有将目标有效的传达给相关成员。目标设置要有项目、衡量标准、达成措施、完成期限以及资源要求,使考核人能够很清晰的看到部门或科室月计划要做哪些那些事情,计划完成到什么样的程度。

                                                               M(Measurable)——衡量性

衡量性就是指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应该有一组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目标的衡量标准遵循“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质化”。对于目标的可衡量性应该首先从数量、质量、成本、时间、上级或客户的满意程度五个方面来进行,如果仍不能进行衡量,其次可考虑将目标细化,细化成分目标后再从以上五个方面衡量,如果仍不能衡量,还可以将完成目标的工作进行流程化,通过流程化使目标可衡量。

A(Attainable)——可实现性

目标是要能够被执行人所接受的,如果上司利用一些行政手段,利用权利性的影响力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所制定的目标强压给下属,下属典型的反映是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抗拒:我可以接受,但是否完成这个目标,有没有最终的把握,这个可不好说。一旦有一天这个目标真完成不了的时候,下属有一百个理由可以推卸责任:你看我早就说了,这个目标肯定完成不了,但你坚持要压给我。一个目标必须是可以实现的,或者说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可以制定出跳起来“摘桃”的目标,不能制定出跳起来“摘星星”的目标。

R(Relevant)——相关性

目标的相关性是指实现此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情况。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对其他的目标完全不相关,或者相关度很低,那这个目标即使被达到了,意义也不是很大。

T(Time-bound)——时限性

目标设置要具有时间限制,根据工作任务的权重、事情的轻重缓急,拟定出完成目标项目的时间要求,定期检查项目的完成进度,及时掌握项目进展的变化情况,以方便对下属进行及时的工作指导,以及根据工作计划的异常情况变化及时地调整工作计划。